高考是一個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(zhàn)役。面對高考,考生總是有很多困惑,什么時候開始報名?高考體檢對報考專業(yè)有什么影響?什么時候填報志愿?怎么填報志愿?等等,為了幫助考生解惑,大學路整理了董卿
廈門大學演講|感謝所有用命寫字的人,把光留給這個世界!相關信息,供考生參考,一起來看一下吧
董卿廈門大學演講實錄
感謝所有用命寫字的人,把光留給世界
演講者:董卿
2019年6月30日,《朗讀者》節(jié)目*人、圖書主編董卿攜《朗讀者II》同名圖書與廈門讀者度過了一個屬于文學的下午。下面
課外輔導網(wǎng)小編整理了董卿在廈門大學演講實錄,一起看看!
大家好!很久沒有來廈門了,所以站在這里覺得很親切。我出生在上海,但是來到廈門,我自然也就成了一個北方人。(笑)我記得在俄羅斯作家赫爾岑曾說過:“人一到了南方,他就覺得自己的年紀變輕了。想哭,想笑,想唱歌,想跳躍。”來到這里,我就覺得自己變得年輕了。
今天站在這里,真正讓我心中有感慨的是,一百年前,1919年的6月26日,我的同鄉(xiāng)、上海人、教育家黃炎培先生剛剛來到廈門,還沒有安頓下來,就被陳嘉庚先生興沖沖地邀請到演武場來參觀廈大校址,站在那兒興奮地暢想未來:“三年之后”“山坡上下,樓宇巍峨,弦歌之聲,與海潮相答……”剛剛聽著鼓浪文學社幾代新老社員在那里講述、朗讀,我感慨萬千。讀書之聲與海潮相答,一百年了,陳嘉庚先生對教育的熱誠和奉獻在這片土地上沒有被辜負,所以請允許我鄭重地向各位問候,廈門大學的老師們、同學們,廈門熱愛朗讀的觀眾們、讀者們大家好!我是董卿,我們終于見面了!
我今天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這兩年走過的一些心路歷程。
《朗讀者》節(jié)目成功之后,很多人會問我一個問題:董卿,你怎么會想到做這樣一個節(jié)目?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,我總是很難用三言兩語就把它回答好,所以我想到了一個人,這個人和陳嘉庚先生幾乎是同時代的人——英國的喬治·馬洛里,他曾經(jīng)就讀于劍橋大學,也是英國著名公學查特豪斯的書院長、英國皇家地理學院的成員。他有著非??±实耐獗?,除去外在之外,還有一顆熱愛探險的心。他在1920年、1922年、1924年三次攀登珠穆朗瑪峰,非常不幸的是,1924年他在第三次登珠峰的時候遇難了。整整七十五年以后,人們在珠峰北坡還有幾百米的地方發(fā)現(xiàn)了他的遺體。至于他在遇難前是否有登頂,這成為登山界的一個謎,很多人愿意相信他登頂了,因為這不僅改變?nèi)祟惻实侵榉宓臍v史,而且似乎也為他短暫的只有三十八年的生命畫上一個感嘆號。其實在我看來,攀登珠峰對喬治·馬洛里來說不止是一個結果,更多是尊崇內(nèi)心的選擇。在之前有美國記者問他為什么這么熱衷于登珠峰的時候,他簡短地回答了一句:Because it's there,因為山在那里。所以我突然想,我可不可以借用他的回答——為什么要做《朗讀者》?因為文章在那里。
中國古代的先賢早就對文學的本體有過闡述,“心生而言立,言立而文明,自然之道也”,它的意思就是說人文來自于天文地文,圣人之所以偉大,就是秉承天地自然之道,以文施行教化。在劉勰之前,曹丕說“文章經(jīng)國之大業(yè)”;在劉勰之后,杜甫說“文章千古事”。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,如果這些重要的文字被忽略了,被遺忘了,被淡漠了,甚至被丟棄了,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。
科技的發(fā)展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,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: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,電視在西方發(fā)達國家民眾的生活里還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時,就有一個社會學家說,電視讓人們變成了遺忘癥患者,我們只對二十四小時內(nèi)發(fā)生的事情感興趣,我們對過去幾百年、幾千年的事情知之甚少。這句話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入木三分,不僅僅是電視,還有我們的電腦、*,的確把閱讀經(jīng)典的時間大大地壓縮了,而且這樣的改變也影響了電視節(jié)目內(nèi)容、視頻內(nèi)容的生產(chǎn)。
今天在座的有很多大學生,我們可以回顧一下:2000年到2015年是各位的童年、少年、青春成長的階段,你們印象深刻的節(jié)目有哪些呢?《超級女聲》《快樂男聲》《中國達人秀》《中國好聲音》《非誠勿擾》,我不是說這些節(jié)目不好,我也很喜歡這其中的一些節(jié)目。我爸爸,一個傳統(tǒng)的知識分子,到今天依然是《非誠勿擾》忠實的觀眾,每到周末一定守在電視機前看《非誠勿擾》。我后來跟他開玩笑:你這種忠實的守護在我們業(yè)內(nèi)分析來看,就叫補償性收看心理。他的初戀就是我媽,大學認識的,結婚妻子也是我媽,從二十多歲一直到七十多歲,面對的唯一的女性,都是我媽。哪像現(xiàn)在一個男生對面可以站二十四個女生,相互溝通,充分了解,多么新奇。(笑)不過后來我采訪孟非的時候,他也說,其實選擇越多意味著失敗就越多,未必現(xiàn)在的婚姻就比那個時候的婚姻更幸福。
我們回溯這么長的時間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個文化類的節(jié)目可以產(chǎn)生廣泛的影響,這是一種缺失,所以2016年2月19日,當時**到中央電視臺調(diào)研的時候說,中央電視臺每天要面對數(shù)億的觀眾,一定要多做一些膾炙人口、寓教于樂的好節(jié)目。這句話對所有一線的電視工作者來說是鼓勵、鞭策,也是一種警醒,《朗讀者》就是在那個春天醞釀,經(jīng)過整整一年的跋涉,到2017年2月和大家見面了,一經(jīng)播出一下就傳遍了大江南北。一夜暴紅的命運就說明了這一類節(jié)目的長期匱乏。我們只是做了這樣一件事情,就是敢于在這個喧囂的時代回歸到豐富、深刻的文字世界里。每一次有這樣的機會和你們面對面,我都心懷感激,有這樣的相聚并不容易,我們可以談談文學、讀讀文章,是一種非常好的享受,這就像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,我們可以彼此照亮、彼此鼓勵,所以謝謝大家在這個炎熱的夏天來到這里,謝謝你們!
這兩年來最感謝的人,是一位又一位走進我們的演播室,坐在我對面的那些朗讀者。大家剛剛在短片里看到有超過130位朗讀者,這里面既有薛其坤、潘建偉這樣的科學家,一位是清華的副校長,一位是中科大的副校長;也有像賈平凹、賈樟柯這樣的文學家、藝術家,還有像黃永玉這樣彌足珍貴的大家,他們的到來讓我們再次讀懂了什么是大寫的“人”——人的品格、精神、志向、靈魂,人之所以為人的高貴。
今天我站在廈門,我自然會聯(lián)想到在節(jié)目中出現(xiàn)過的和福建、廈門有關的面孔,比如說余光中先生,他二十一歲在廈門大學就讀,在這里發(fā)表了人生第一首詩,而他在這個世界上最后一段電視影像,也留給了我們《朗讀者》。我們可以一起看看。
余光中朗讀《民歌》
這是2017年5月2日,我們到臺灣去他家拍攝,那個時候我們不知道,七個月以后他將會離開我們,離開這個世界。當時我聽到他讀這首民歌:“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,只有黃河的肺活量可以歌唱”,我熱淚盈眶。這首詩就像那一句婦孺皆知的“后來鄉(xiāng)愁是一座矮矮的墳,我在外頭,母親在里頭”一樣,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對母親、故鄉(xiāng)、民族最深刻的眷戀和愛。我做這個節(jié)目總是會情不自禁地在心里感恩,感謝這些所有用命寫字的人,把光留給了世界,照亮了我們。
還有一個嘉賓是吳孟超先生,他是福建閩清縣人,老先生是我們國家最著名的肝膽外科專家,他一生給一萬六千多名的肝癌患者開過刀,有多少人因為他的這雙手逃離了鬼門關。我們國家曾經(jīng)是肝癌的高發(fā)國家,新中國成立之初,那個時候醫(yī)療水平差,肝癌五年存活率不到14%,后來在吳孟超先生和同行、幾代學生的努力下,探索、創(chuàng)新出一些新的手術療法,肝癌術后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71%,非常了不起。
他在節(jié)目中提到了一件往事:在他八十六歲時,吳老遇到了一個病人叫甜甜,她是湖北人,肝臟患了海綿狀血管瘤,有好幾斤,沒有一個醫(yī)院,沒有一個醫(yī)生愿意收留她,因為風險太大了。后來女孩的母親聽說上海有一位吳孟超先生,如果他能夠答應給孩子看病,說不定孩子還有救,媽媽就帶著孩子到了上海。很快吳老就安排甜甜住院手術,當時跟了吳老三十年的護士長就跟他說,這樣的病人也收嗎?有多大的風險呢?一旦手術失敗了,這會影響到你的名譽,屬于晚節(jié)不保。吳老是特別溫和的老先生,但那次他非常嚴肅地說,我吳孟超的名譽和一個人的命比,哪個更重要?
我當時聽了醍醐灌頂。因為我個人在做第二季《朗讀者》的時候,內(nèi)心是有不少包袱的,因為第一季那么成功,很多人給予你贊美,你自己也會覺得真好,到了第二季的時候就會想,我還能獲得這么多的鮮花和掌聲嗎?你會變得很焦慮、恐懼,聽到這番話之后,我就幡然醒悟。
這樣一個德高望重的耄耋老人,還可以淡然地看待名利,那我們呢?對于我們來說,記錄時代人物,發(fā)掘文學寶藏,為觀眾構建一個能汲取一些養(yǎng)分和力量的精神家園,這就是我們的使命,去做就可以了。后來很巧,第一季節(jié)目開播的時候正好是節(jié)氣“雨水”,第二季節(jié)目開播的時候又是一個節(jié)氣“谷雨”,有人就說,你們是不是挑日子?不是,真是撞上。很多時候,做人做事都和農(nóng)民差不多,你只需要踏踏實實,收成的事情就交給大地吧,這是《朗讀者》這些嘉賓給我的感受。
剛剛陳偉鴻和臺上的各位領導和嘉賓也說到,廈門真的是一個文人薈萃的地方,冰心、林語堂都在這里生活過,就算沒有來過廈門也會知道那就是魯迅筆下“永是這樣的山,這樣的?!薄皹浜突ú?,也永是這樣開著,綠著”的地方;是巴金心中永不忘懷的“南國的夢”;是郭小川所說的“這不過是祖國的一地,卻凝聚了祖國的多少豪氣!”在《朗讀者》節(jié)目中,我們不止一次朗讀過汪國真先生、舒婷女士的作品,我記得新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、專家顧問程不時先生,他當時朗讀的就是舒婷的《祖國啊,我親愛的祖國》,一個九十歲的老人一輩子命運多舛,最后當他認認真真地讀“從我的血肉之軀上/去取得/你的富饒、你的榮光、你的自由”的時候,全場為之動容。
《朗讀者》兩季了,今天之所以和大家見面,是因為節(jié)目又一次回歸到了圖書,影像又一次回歸到了文字,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,它也會變成一個更加雋永、安靜、私密的空間,也希望有更多的讀者可以在這個空間找到屬于你的光。就像伏爾泰曾經(jīng)說:“文學就像爐中火,我們從別人那里借來火種,然后點亮自己,再去溫暖他人?!?
再次謝謝廈門的讀者!謝謝大家!
內(nèi)容來源網(wǎng)絡,課外輔導網(wǎng)編輯整理,如有侵權,請及時與我們聯(lián)系,感謝您的閱讀。以上就是大學路為大家?guī)淼亩鋸B門大學演講|感謝所有用命寫字的人,把光留給這個世界!,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!